近年来,湖北省国资委扎实推进“科改行动”,不断丰富“政策包”,完善“工具箱”,大力推动资金、人才、设备、政策向“科改企业”倾斜,“科改企业”从2家充实扩围至26家,涵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入选总数位居全国第二,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坚持目标导向,狠抓责任落实
加强统筹领导。“科改行动”实施以来,湖北省国资委始终坚持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结合“科改企业”科技创新属性强的特点,积极争取科技、经信等部门支持,加强统筹协调和督办落实,确保“科改行动”各项改革工作落实落细落地。实行“层层包干”。推动省属集团公司、市州国资委分管领导聚焦“科改企业”改革创新领域和关键环节,对重点难点任务实行“包干制”,进行扁平化管理,坚决破除总部“中梗阻”,确保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导。强化跟踪指导。结合“科改企业”既有省企、也有市企,且多为二级及以下企业的实际,湖北省国资委打破省企、市企之间界限,通过座谈交流、专题培训、实地调研、约谈企业负责人等方式,与“科改企业”零距离沟通指导,督促相关企业聚焦治理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三大机制”改革,用足用好“科改十条”等支持政策,协调解决制约“科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质量双优”“形神兼备”。
二、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政策联动
结合我省“科改行动”工作实际,充分发挥湖北武汉区域性国资国企改革试验区优势,印发《关于支持鼓励“科改示范企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的若干措施》,提出十二条具体措施,从资金资源、人才队伍、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加大对“科改企业”政策支持。加大资金资源支持。推动省属集团公司和市州国资委将更多专项资金、增量资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用于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授权放权力度。综改试验区内的“科改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创新领域项目跟投等开展中长期激励,可以报经集团公司批准后实施。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健全“科改企业”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在核定“科改企业”与经济效益联动的工资总额时,将当前新增的研发投入按一定比例视同利润予以加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允许“科改企业”与发明人约定科技成果分配方式和数额,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投产后,可连续5年每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奖励,作出主要贡献人员的奖励份额不低于总额的70%。落实容错纠错工作制度。支持企业大胆创新探索,对程序合规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投入、前瞻性战略性产业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等产生的正常损失,按商业原则公平判断是非。
三、坚持效果导向,强化典型推广
三年来,湖北省“科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升,2022年“科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最高达到24.23%,平均达到10.57%,超出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近9%;中长期激励更大范围实施,100%的“科改企业”面向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累计激励285人,占企业期末在岗职工人数25.26%;科技创新动能不断增强,新增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的比例均达100%,“科改企业”拥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11个,拥有专利和专有技术122项,主持、参与制定国家、行业等标准15个,科技成果投入产出比例达496.77%。湖北省国资委及时总结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和典型做法,通过新闻媒体、工作简报等多种形式进行推广,确保相关政策、典型经验“科改企业”会用、活用、敢用,引导国有科技型企业在市场化改革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新突破。联投楚天云公司在2020年度、2022年度评估中被国务院国企改革办评为标杆企业,参与完成的“移动云数据安全访问与共享关键技术应用”等3个项目获得2022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承担湖北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应用示范等重大项目,科技创新影响力不断扩大。新入选的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攻克压力传感器、高速率光芯片、硅光芯片等一批“卡脖子”技术,皮秒、飞秒等超快激光器国产化率提升至90%以上,累计承担200余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牵头制定激光行业首个国际标准,创造了行业领域65项“中国第一”;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主导和参与制定了酵母行业所有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3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酵母系列产品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5%,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7%。